山东省人民政府

时间 : 2024/08/20 20:47:39 发布人乐鱼最新版本下载安装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部署。为此,特制订本发展纲要。一、制造业现状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总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努力,山东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具备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制造业总量得到提升。截止2003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有1.5万户,资产合计1.1万亿元,从业人数497万人。2003年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711亿元,同比增长2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占全省GDP的30%,占全国制造业的10%;实现出售的收益12660亿元、利税1140亿元、利润624亿元,分别增长38%、43%和5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71%和68%。二是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山东制造业门类齐全,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传统产业是工业的主体。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2960亿元,占全省制造业的80%,除冶金外,别的行业实力均居全国前四位。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550亿元,占全省制造业增加值的15%。三是大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全省136户重点工业公司中有制造业企业127户,2003年实现出售的收益460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1%,其中出售的收益过百亿的企业有9家,实现出售的收益198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13%。四是“山东制造“初显成效。全省现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中国驰名商标33件,总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在2003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评比中,“海尔“品牌居第95位,成为全国第一品牌。山东多种产品在全国占主体地位,家用电冰箱、冷冻箱、机制纸及纸板、化肥、轮胎、水泥、农机、食用植物油、布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山东制造业发展中任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体系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装备制造业规模小,产品水平不高;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比较短。全省上下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山东制造业率先走向世界。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六项原则,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八项措施,着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不断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做出贡献。(二)目标。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90%,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40%,实现利税4000亿元,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5%,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40%,主要行业65%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培育100户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集团,世界500强有200家以上落户山东。制造业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00亿美元,年均增长25%,制造业产品的国际标准认证水平明显提高。争取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50个,培育20户知名品牌企业,其中10户企业创世界知名品牌。(三)原则。1.信息化带动原则。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提升,以制造业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2.技术进步原则。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制造业技术进步。3.集聚发展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制造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经济板块化发展,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4.国际化原则。面向全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5.统筹发展原则。把发展制造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流通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制造业新局面。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基本构架和发展重点追踪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突出产业体系、区域布局、企业组织三个重点,打造强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壮大龙头企业,构筑山东制造业新构架。(一)产业体系构架。落实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3-2005年山东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鲁政发〔2003〕23号),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传统行业,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骨干、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七个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2.2万亿元,年均增长18%。1.电子信息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6%。微机达到300万台,服务器100万台,程控交换机2000万线亿只,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1500亿元,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同期领先水平。加快引进、消化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自主开发水平,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使其成为带动制造业升级换代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新型元器件与电子新材料、软件等五大系列产品。2.汽车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18%。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70万辆,其中重型车25万辆、轻型车100万辆、轿车45万辆,改装车15万辆,低速载重车(农用车)300万辆。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汽车工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9号),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尽快形成整车与原材料同步推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使汽车工业成为山东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依托中国重汽集团、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一汽青岛汽车厂“三大平台“,发展重型车、轿车、轻型车、特种车、低速载重车以及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3.船舶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2%。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2〕71号),完善造船基础设施,提高建造大型船舶能力,增强技术开发和产业协作配套,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效益。以青岛和日照、烟台和威海、济宁为主建设三大船舶制造中心,构筑北海船舶重工、烟台莱佛士、威海造船、黄海造船、日照造船、济宁造船六大平台,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品。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散货船、特种船、游艇及其配套设备和原材料。4.石化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22%。炼油能力达到5000万吨、乙烯200万吨、合成树脂350万吨、合成橡胶40万吨。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拉长石化产业链。重点提升炼油能力和水平,发展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大力发展石油裂解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提高合成材料、有机材料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原料来源。5.家电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6%。电冰箱产量达到1100万台,电冰柜700万台,洗衣机900万台,空调器1400万台,实现由家电大省向家电强省的跨越。巩固、提升白色家电,积极开发数字视听新产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打造家电发展新优势。重点是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改造提升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器等传统产品;加快开发数字电视机、多媒体一体机、数字音响、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大力发展小家电、家电配套产品和原材料。6.食品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6%。粮食、油料、水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果品、蔬菜加工率达到30%以上,巩固全国第一的行业地位。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加工层次,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食品产业竞争能力。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要求,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油料、畜禽、水产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乳品、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为主的食品制造业,以啤酒、葡萄酒、多种营养成分饮料为主的饮料制造业。7.服装纺织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6%。服装产量达到16亿件。突出服装、面料和原料三个环节,提高服装设计和制作水平,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发展西服、衬衫、牛仔服、时装、职业装、针织内衣、针织时装、休闲运动装八大系列服装,开发生态纺织服装产品,促进服装纺织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二)区域布局构架。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制造业特色县,形成产业集聚、配套协调、布局合理的制造业新格局。1.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3〕61号),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加快与国际接轨,积极承接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工业五大产业群。到2010年,三市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省制造业的47%。2.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胶济铁路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带动西部,促进全省制造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新材料、钢铁、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等产业。到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省制造业的75%。3.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突出区域特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整合区域资源,依托现有骨干企业,辐射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六大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5%。钢铁产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和莱芜为中心,采用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薄板、宽厚板、涂层板、大型H型钢、中宽带钢、不锈钢板带材、合金钢材等新型优质钢材,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适当扩大规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冶金新材料和机械加工。到2010年,钢产量达到38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5%。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为中心,以信息化大型成套装备为重点,集中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发动机、锅炉等通用装备,农机、工程机、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发电及输变电等专用装备,汽车、船舶、机车等交通运输装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软件及系统集成、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装备,使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载重汽车、干熄焦装备、柴油机、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25%。——医药产业集聚区。以青岛、烟台、淄博、济宁为中心,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抗生素类药物、海洋药物、生物制药、中成药以及医疗设备和器械。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0%。——盐化工产业集聚区。以潍坊、青岛、东营、滨州为中心,重点发展低盐重质纯碱、离子膜烧碱、钙盐、镁盐及其深加工产品,扩大氯碱规模和品种,加快发展有机氯产品、溴及溴系产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为中心,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依靠现代化工技术,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甲醇、醋酸、醋酐、低碳烯烃系列联产的煤化工联合装置和深加工配套装置,积极发展合成气和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和煤液化制汽油、水煤浆等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35%。——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区。以淄博、泰安、枣庄、临沂为中心,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步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无碱玻璃纤维及制品、纸面石膏板、高档浮法玻璃、建筑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档新型建材。到2010年,形成新型干法旋窑水泥4000万吨、无碱玻璃纤维及制品60万吨、纸面石膏板8亿平方米、高档浮法玻璃3200万重箱、建筑陶瓷10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0%。4.培育一批制造业特色县。落实《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以30个经济强县为载体,以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配套企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大力培植制造业增长点,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特色县。食品,把莱阳、荣成、诸城建成全国重要的加工基地;造纸,把寿光、广饶、兖州培育成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抽纱制品,把文登培育成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服装纺织,巩固诸城、即墨、胶南中国服装纺织产业名城地位,把邹平、周村培育成为中国服装纺织产业名城;黄金加工,把招远、蓬莱、莱州建成中国著名的黄金精深加工基地;轮胎,把荣成建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聚区;装备类产品,把诸城、文登、青州建成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特色县;煤化工,把滕州建成煤炭深加工特色县。其它县(市)要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规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升级,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强县。到2010年,30个经济强县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8%,有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已经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争取位次前移。(三)企业组织构架。发展一批大型公司集团,壮大一批专业配套企业,新增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1.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资产重组,依靠技术进步,培植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00户,其中过500亿元的9户,100?D500亿元的66户。按产业链分,电子信息及家电7户,汽车14户,船舶1户,石化13户,食品10户,服装纺织7户,其他48户。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53%以上。海尔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这些企业要普遍建立起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壮大一批专业配套企业。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大企业集团产品配套要求,找准产业定位,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加快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围绕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电子信息及家电等产业,重点发展16类零部件产品,培植80户零部件骨干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及船舶、石油化工、服装纺织、食品等产业,重点发展26类新材料产品,培植100户新材料骨干企业。3.新增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放宽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的准入行业和领域,减少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兴办企业,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分工协作、经营灵活的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骨干队伍。到2010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5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3万户。四、主要措施(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制造业发展必须把加大投入放在重要位置。到2010年,全省制造业投入达到2万亿元以上。1.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围绕六大产业集聚区和七个产业链,筛选好招商引资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引导外资投向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抓住国际资本、产业转移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日本、韩国的招商引资。高度重视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我省投资。到2010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年均增长35%。2.扩大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制造业强省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先推荐重点制造业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已上市的优先推荐配股和增发新股,并确保筹措资金用于制造业建设。到2010年,力争社会融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3.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抓住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到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全力发展地方融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搞好结构调整。到2010年,争取金融机构用于制造业发展的贷款达到5000亿元。4.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鼓励企业技术开发费列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改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制造业结构调整。各级财政对制造业的项目和发展要给予支持,省里设立制造业强省专项资金,各市财政也要积极支持制造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制造业发展。到2010年,企业投入要达到1万亿元。(二)加快制造业技术创新步伐。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山东省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行动计划》,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六大产业集聚区,加快建立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中心。各级财政对企业的重点技术研发要给予支持,省里设立技术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各市财政也要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工作。到2010年,全省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达到45家,省级技术中心企业350家。2.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步伐。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交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搞好二次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山东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10年,争取20家跨国公司来山东建立研发中心。3.推进产学研联合进程。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和企业有机结合。大力组织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到2010年,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项目经费支出占全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的40%以上。(三)培育大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管理信息化,培育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层次的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制造业组织体系。1.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企业体制创新,把国有企业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出山东工业百强企业,做大做响山东大企业品牌。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属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2.实施名牌推进战略。企业要制定自创名牌、合作创名牌等战略,扎扎实实地培育名牌,形成品牌效应。开展学海尔创名牌活动,引导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通过品牌经营,增强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动七个产业链的名牌产品建设,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3.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精心组织策划类似沃尔沃、卡特彼勒等大公司来山东参与国企改组改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业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鼓励具备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到国外建厂,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同时,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在重点企业中大力推进ISO系列国际标准认证、3C认证等,逐步取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四)促进产业空间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发展配套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1.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具有较强的积聚功能、辐射效应和经济带动能力,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载体。要把建设制造业强省与加快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要给予“名城“、“基地“等命名称号。要把建设制造业强省与城镇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逐步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政策性差别,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整合现有园区。要充分发挥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集中力量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水平。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重点建设100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重点建设若干个大型集聚新区,成为承接国内外大企业投资的新平台。3.加快民营经济聚集发展。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和集约化程度。要下大力气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促进民营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转移,提高产业集中度。(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努力培育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制造业发展新机制。1.推行清洁生产。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活动。要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为重点,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审核标准,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要给予表彰或奖励,在全省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2.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按照资源消耗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尽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研究废物回收再利用技术,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3.建立资源环境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办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六)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把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相互提高、统一发展新格局。1.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降造业物流成本。铁路,重点建设胶州经临沂至新沂铁路、烟大铁路轮渡、大莱龙铁路等,加快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公路,进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加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高速公路,完善山东西部高速公路网络,重点建设济南-莱芜-青岛高速公路、德州-商丘高速公路、青州-鲁苏交界高速公路、新河-滨州高速公路、潍坊-日照高速公路,加快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构筑互联互通的公路运输网络;港口,加快青岛北方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集装箱、矿石、粮食、煤炭等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重点加快青岛前湾港、烟台港三期工程和日照、威海、龙口深水港等项目建设,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民航,改造和扩建济南、青岛等机场,增辟国内外航线.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根据企业实际,合理确定企业内部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配送体系。3.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物流企业,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吸引外资向物流产业投资,参与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改造,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七)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创造为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教育、人才智力配套体系,使制造业在人才聚集中得以快速发展。1.完善科技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建设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主体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2.大力发展教育。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自主权,提高工科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办学水平,发展一批与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特色学科。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民办教育。3.壮大人才队伍。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建立起一批面向产业群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增强发展的后劲。到2010年,争取高级、中级、初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分别达到20%、60%和20%,形成以初级为基础、中级为主体、高级和技师为骨干的技术工人队伍。(八)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制造业强省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制造业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省政府成立建设制造业强省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按照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意见和规划方案,把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省经贸委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日常管理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外经贸厅、科技厅、信息产业厅等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务求实效。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共识和合力。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权利,严格行政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各级、各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努力实现建设制造业强省的目标任务。附件:1.关于加快发展重点零部件产品的说明2.关于加快发展新材料产品的说明3.关于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的说明附件1:关于加快发展重点零部件产品的说明根据《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的要求,围绕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电子信息及家电等产业,确定到2010年,我省重点发展16类零部件产品,培育80户零部件骨干企业,形成为制造业服务的零部件供应支撑体系。具体情况说明如下。一、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汽车电子4类零部件产品,培育3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800亿元,年均增长18%。各类载货汽车省内综合配套率达到90%以上,轿车零部件达到50%。发动机,依托济南华沃、潍柴、山东大宇发动机、华源莱动、重点发展达到欧Ⅲ和欧Ⅳ排放标准的重、轻型发动机和轿车发动机;依托济南汽配、渤海活塞、天润曲轴、龙口油泵油嘴、山东康达等,加快发展为发动机配套的气门、活塞、曲轴、油泵油嘴、新型喷油泵、喷油器等零部件。底盘系统,依托重汽车桥厂、青岛特种车、一汽山东汽车改装厂、诸城义和车桥等,发展重、轻型车车桥;依托山东隆基、山东汇金、山东金麒麟、信义集团,发展刹车盘、刹车鼓、刹车片;依托威海万丰奥威、渤海活塞、泰安华泰铝轮毂、山东通力车轮、济宁车轮厂,发展铝轮毂、车轮等。车身系统,依托山东旭日汽车饰件、山东只楚民营科技园、烟台华润内饰件、济南鲁得贝车灯等,重点发展汽车外饰件、高档内饰件、汽车灯具、座椅总成等。汽车电子产品,依托海尔、浪潮、烟台首钢东星、烟台矢崎、潍坊华光、诸城龙光电力、曲阜天博、青岛晶星汽车电子等,重点发展自动导航、车载通讯、汽车空调、电动座椅总成、电线束、仪表、数码信息标识系统和汽车音响等。二、工程机械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及液压传动系统、行走装置、工作装置、电气控制系统4类零部件,培育1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300亿元,年均增长20%。各种零部件省内配套率达到80%以上,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动机及液压传动系统,依托潍坊柴油机、淄博柴油机,重点发展低速大功率大扭矩发动机;依托山工机械、山东润光液压、济宁伊顿液压件、泰安东岳油缸等,重点发展液力变矩器、液压齿轮、泵、阀、马达、油缸等液压传动系统。行走装置,依托山推机械、临工桥箱、烟台富野机械、山东汽车齿轮、临沂汽车齿轮、济宁车轮厂等,重点发展履带总成、变速箱、四轮总成、轮毂、车桥、链轨等行走装置。工作装置,依托山推机械、临工机械,发展高质量铲刀、铲斗、台车、动臂、斗杆等工作装置。电气控制系统,依托济宁蓄电池、淄博蓄电池、临沂电子仪表等,重点发展蓄电池、电子仪器仪表、电线束等电气控制系统。三、船舶配套设备。重点发展动力装置、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信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4类配套设备,培育1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船舶配套设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18%。船用关键配套设备省内配套率达到40%以上,关键配套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装置,依托潍坊柴油机、淄博柴油机,重点发展大马力中低速柴油机等。甲板机械,依托北海船舶重工、青岛锚链、淄博锚链、胶州阀门等,加快发展锚泊机械、装卸机械、舵机、拖曳机械、船用阀门、救生艇等。舱室设备,依托欧堡锅炉、青岛船用锅炉、青岛风机等,重点发展风机、空压机、船用锅炉、船用环保设备、海水淡化装置、热交换机、空调装置及冷藏设备、空气瓶、消防灭火装置等。通信导航及自动化系统,依托海尔、海信、浪潮等,加快开发生产无线电通讯装置、导航仪器、普航仪器、自动操舵装置、监测报警系统、综合船桥系统等。四、电子信息及家电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光电子产品、家电配件等4类产品,培育3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及家电配套产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18%。省内综合配套率达到45%以上,基本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型电子元器件,依托济南固锝、鲁颖电子、山东沂光、淄博美林、山东电波、山东晨鸿电工、山东博航、青岛三莹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高亮度二极管、片式电感、电容元件及微型片式元器件、晶片、石英晶体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陶瓷覆铜板(DCB)、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电容、陶瓷谐振器、铝电解电容等。电子材料,依托招远金丝、山东金宝、烟台正海、青鸟华光、菏泽天宇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金丝、高档电解铜箔、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导电玻璃、光导纤维、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电极铝箔等。光电子科技类产品,依托山东华光光电子、山东英克莱、东营科英电子,重点发展激光器件、芯片、光通信模块、激光头、高亮度和蓝光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片等。家电配件,依托章丘海尔电机、莱州维特机电、青岛大星电子、烟台正海网板、烟台宇成电子、德州三和电子、烟台大同电器等,重点发展电机、压缩机、显像管荫罩、电子调谐器、行输出变压器、偏转线圈等。为了加快重点零部件产品发展步伐,今后要在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模块化、总成化发展,做专做精做强主导产品,促进一批专业配套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壮大企业实力。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零部件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技术上搞好二次开发。三是建立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争取更多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产品供应链,逐步成为世界重要零部件生产基地。四是推进零部件企业联合重组,做强做大,提高生产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增强产业竞争力。五是积极引进和培育零部件产业人力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为零部件工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附件2:关于加快发展新材料产品的说明根据《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的要求,围绕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及船舶、石油化工、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及其它特色新材料产业领域,确定到2010年,我省重点发展26类新材料产品,培育100户新材料骨干企业,形成为制造业服务的新材料供应支撑体系。具体情况说明如下。一、电子信息及家电新材料。重点发展人工晶体、显示器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电路用材料、电子能源材料5类新材料产品,培育15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及家电新材料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600亿元,年均增长30%。人工晶体,发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所优势,发展大直径硅单晶、砷化镓与磷化镓单晶、金刚石、压电石英等人工晶体材料。显示器材料,以青岛石墨、黑鲤公司为依托,开发生产特细拉丝石墨乳、超平纯平显像管石墨乳等产品;依托烟台多纳勒,研发ITO透明、触摸屏、电致变色镜导电玻璃;依托烟台万润化工,开发生产高档混合液晶材料。磁性材料,以莱芜磁性材料、枣庄磁性材料为依托,研究开发高导高频新材料;以烟台磁王集团、烟台正海磁性材料为依托,采用低氧工艺技术和超细晶体技术,研究开发烧结钕铁硼永磁新材料;以临淄有色金属和省冶金研究院为依托,研究开发纳米双相钕铁硼磁粉。新型电路材料,依托山东金宝,开发耐高温、超薄(12um)、无针孔、延展性好的电解铜箔和平整度好、冲孔性能好、电性能高的覆铜箔板;依托招远金丝厂,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用合金金丝。电子能源材料,依托青鸟华光,开发生产锂电池负极改性石墨材料、正极锂钴氧材料,锂锰氧、锂镍氧等正极材料和新型负极材料;依托菏泽天宇,研究开发通迅电池用连续拉网式泡沫镍新材料。二、汽车及船舶新材料。重点发展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车用玻璃、橡塑助剂及辅料、涂料5类新材料产品,培育2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及船舶新材料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200亿元,年均增长20%。金属材料,依托济钢、莱钢、威海万丰镁业等,重点发展汽车用钢、船用耐腐蚀钢板、钢铁粉末材料、汽车及船用新型铝合金等。新型复合材料,依托山东天泰,生产长寿命刹车片、离合器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依托兵器部五三所、济南大学复合材料所,建设武城、烟台、威海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化基地,发展高档轿车用聚氨酯顶棚等。车用玻璃,依托山东玻璃、蓝星玻璃、威海烟华等,加快高档汽车玻璃原片及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开发生产钢化、挡风夹胶等汽车玻璃。橡塑助剂及辅料,依托圣奥化工、宁阳飞达等企业,开发硫化促进剂、耐磨填加剂和抗老化剂等橡胶助剂;依托三角集团、荣成橡胶、青岛橡胶、招远玲珑等,发展钢丝帘线、纤维帘线等新型橡胶用新材料。涂料,依托青岛海建、青岛海鼎等,发展汽车专用涂料和船舶用阴极电泳漆、水性漆、水溶性面漆等环保型涂料。三、石油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膜材料3类新材料产品,培育15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石油化工新材料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500亿元,年均增长25%。合成材料,依托烟台万华合成革,开发MDI聚氨酯及其系列深加工产品;依托潍坊亚星,引进国外先进的悬浮法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氯化聚乙烯和氯化聚氯乙烯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依托齐鲁石化、齐鲁增塑剂、山东东岳高分子等,发展高效催化剂、聚苯硫醚及聚四氟乙烯等新材料;依托兖矿集团,开发聚甲醛;依托海化集团、亚星集团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气相法白炭黑;依托山东大学,发展聚碳酸酯等;依托胜利油田、莱芜振华等,生产乳化剂和新型水溶性引发剂,开发三次采油用大分子量高性能聚丙烯酰胺。膜材料,依托招远膜天集团,研究开发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依托省海洋化工研究院,生产均相阳膜、均相阴膜。四、服装纺织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新型纤维、生态纤维、天然纤维4类新材料产品,培育1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服装纺织新材料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400亿元,年均增长15%。特种纤维,依托烟台氨纶等企业,重点发展耐氯、易染、超细旦、高伸长、复合功能性氨纶纤维和芳纶纤维等新产品。新型纤维,依托济南涤纶、淄博腈纶、潍坊粘胶、烟台化纤等企业,重点发展化纤仿真纤维。生态纤维,依托滨州印染、德棉集团、安丘天昊、青岛即发、潍坊粘胶等,开发生产玉米纤维、大豆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天然纤维,依托省农科院,发展高性能彩色棉,形成菏泽、滨州、德州、聊城、东营天然棉种植基地。五、食品加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基础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3类产品,培育20户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新材料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500亿元,年均增长26%。基础原料,依托济南、青岛白樱花、青岛丰夏、兖州雪花、诸城淀粉等企业,发展各类专用粉和谷元粉、变性淀粉、膳食纤维等产品。辅料,依托渤海油脂、青岛嘉里、莱阳鲁花等企业,发展各类专业油脂和玉米胚油、葵花籽油等功能性油脂,以及大豆(花生)脱脂蛋白粉、功能性蛋白、活性肽、异黄酮等产品;依托山东西王、禹城保龄宝企业,发展结晶葡萄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木糖等。食品添加剂,依托济宁菱花、茌平味精、济南德馨斋、山东玉兔、烟台欣和等,发展新型调味料;依托淄博中轩、诸城外贸、安丘柠檬酸等,发展黄原胶、天然色素、有机酸等产品。六、其它特色新材料。重点发展玻璃纤维、结构陶瓷、功能陶瓷、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纳米材料6类新材料产品,培育20户其他特色新材料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其它特色新材料企业实现出售的收益300亿元,年均增长20%。玻璃纤维,依托泰山玻纤、中材金晶玻纤,研究在线短切工艺,开发电子基玻纤等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无碱玻璃纤维生产基地。结构陶瓷,依托省工陶院、省硅研院、山东大学、博航、中博等单位,重点发展氧化铝陶瓷基片、熔融石英陶瓷、碳化硅陶瓷材料和造纸机用耐磨陶瓷脱水板、陶瓷轴承(球)、刃具、活塞及内衬钢管等。功能陶瓷,促进淄博工陶与日本旭硝子的合作,研究开发红外隐身、热敏、压电、蜂窝陶瓷汽车尾气净化材料及陶瓷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耐火材料,依托青耐、淄博旭硝子,开发生产钢铁企业用X型水口、薄板坯连铸用水口、电熔锆刚玉系列等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材,发挥省科学院新材料所天虹公司技术优势,研究开发高档全瓷抛光弧面板;依托红日化工、华玉集团,发展石膏深加工高附加值α-高纯度石膏粉、纤维石膏板、麦草石膏板等;依托新汶矿业、烟台渤海、博兴圣源水泥等,重点发展全煤矸石烧结砖、粉煤灰砌块、多孔砖等新型墙体材料;依托胜利股份、青岛宏达、山东鲁宏等,开发生产聚乙烯输气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铝塑复合管等化学建材。纳米材料,依托青岛科大、淄博广通、烟台佳隆等,开发生产纳米钯一氧化碳助燃剂、钙法二氧化锆等材料和达到TCO-99环保标准的贵金属纳米涂层材料。为了加快相关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今后要在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快新材料产品技术研发,以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为基础,建立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鼓励新材料生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开发共性、关键和前瞻性技术。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专业相近的科研机构整建制地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研究开发机构。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新材料产品优先纳入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计划,连续两年享受省财政政策性资金扶持。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国际化合作水平。五是加强新材料企业国际标准认证,提高新材料产品质量。六是搞好新材料产业战略研究,成立山东省新材料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服务。附件3:关于加快培育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和知名品牌的说明根据《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的要求,现就加快培育大型公司集团和知名品牌说明如下。一、加快培育一批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到2010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公司集团达到100户,营业收入由2003年的5900亿元提高到2万亿元,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由47%提高到53%。其中过500亿元的9户,100-500亿元的66户,海尔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100户企业集团要确立与国际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对接的目标,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提升大规模的公司集团的国际竞争力(见附表1)。二、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到2010年,争取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50个,培育20户知名品牌企业,其中10户企业创世界知名品牌。20户知名品牌企业分别是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中国重汽、潍柴、浪潮、张裕、魏桥、晨鸣、济钢、兖矿、海化、鲁能、时风、如意、华泰纸业、山工机械、文登曲轴、金锣。这些企业要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见附表2)。附表1:2010年100户营业收入过50亿元大公司集团规划表序号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亿元)2003年2007年2010年合计100户海尔集团805.7120015002海信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114.750010004浪潮集团81.2400700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468.95506506山东电力集团393.65006007中国重型汽车集团152.73005008青岛钢铁集团129.63205009济南钢铁集团144.630050010兖矿集团152.627740011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26.720040012山东齐星集团18.231040013莱芜钢铁集团131.928038014山东鲁能集团174.1260350序号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亿元)2003年2007年2010年15青岛澳柯玛集团60.516030016潍坊柴油机厂52.120030017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183.325030018山东海化集团53.820030019山东招金集团30.612129420山东金锣公司集团62.415626021山东泰山钢铁有限公司20.315025022山东晨鸣纸业集团75.312022523新汶矿业集团71.616021524大宇重工烟台有限公司34.611820425山东三星电子有限公司20.515020026荣成华泰汽车有限公司1010020027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94.615020028青岛广源发集团40.315020029南山集团66.315020030山东工程机械集团84.215020031双星集团57.912020032山东里能集团23.390200序号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亿元)2003年2007年2010年33山东信发铝电集团28.78020034青岛啤酒集团78.313018035万杰集团75.313518036华电国际电力股份公司80.912018037华泰集团31.512016038华盛32.112915539山东时风集团85.313015040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诸城汽车厂50.810015041山东滨化集团82.412015042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65.310015043利华益集团18.810015044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54.110015045山东西王集团10.110015046山东太阳纸业集团33.58515047福田重工潍坊农业装备分公司23.78015048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121.613014649山东德棉集团288514550青岛黄海橡胶集团29.366133序号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亿元)2003年2007年2010年51新华鲁抗药业集团51.99013052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210012053山东鲁北公司集团30.18012054力诺集团22.68012055三角集团319311156颐中烟草集团61.18611157得利斯集团20.85410558济南齐鲁化纤集团30.19010259山东成山集团35.27010060山东五征农用车有限公司23.37010061烟台首钢东星集团公司12.15710062山东渤海活塞集团8.35010063山东东明石化集团22.75010064山东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16.84010065将军烟草集团44.68010066青岛即发集团23.95010067山东如意科技集团16.75010068山东博汇集团25.2100100序号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亿元)2003年2007年2010年69枣庄矿业(集团)58.19510070宏安集团37.98010071济南山水集团21.47510072淄博矿业集团387010073华能国际德州电厂32.27010074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225010075威海市金猴集团18.35010076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6.7489077青岛朗讯科技通讯企业有限公司33.1508078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20.7458079龙大食品集团公司17.2428080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11508081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22.5608082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13508083青岛捷能电工电子公司10.2508084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7308085山东沂州水泥集团总公司11527886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7.74678序号企业名营业收入(亿元)2003年2007年2010年87山东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20.8297688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20.6607589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7.8557090山东聊城鲁西化工集团26.2507091科达集团27.8457092中国轻骑集团29.6507093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郯化集团)8.5396594肥城矿业集团29.5556095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12.9406096青岛泰发集团27.4425597万达集团18395298山东只楚集团公司16.3325299山东丛林集团25.34050100青岛变压器集团16.43550附表2:中国名牌产品培育规划表序号产业链名称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个)一2003年401电子信息产业链52家电产业链153食品产业链74服装纺织产业链85其它5二到2007年1001电子信息产业链82汽车产业链83石化产业链44家电产业链175食品产业链196服装纺织产业链127船舶产业链18其它31三到2010年1501电子信息产业链102汽车产业链123石化产业链54家电产业链175食品产业链286服装纺织产业链217船舶产业链18其它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