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工程案例
联系方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资料
技术资料

“京津研发、沧州转化”不断提速升级

更新日期:2024年03月28日 来源:技术资料 大字 小字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市积极抢抓战略机遇,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政策创新,逐步构建“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扎实推动协同创新持续向纵深拓展。

  2014年以来,沧州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探讨研究项目500余项;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3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0亿元。

  2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走进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一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替尼泊苷生产线旁有序忙碌着。

  “替尼泊苷是我们一期项目建成投产的9个产品之一,它是一种抗肿瘤的原料药。”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总经理刘学明说,原料药生产原本是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边缘业务版块,分公司落户这里后,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升,现在原料药已成为总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

  刘学明介绍,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药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及医药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医药企业,最早原料药生产在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北京出台产业疏解目录,要求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在2017年底前退出北京。

  “协同发展为北京药企提供了新机遇,特别是异地监管,可为产业转移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很大的便利,这点很吸引我们。”刘学明说,原料药的自给对于药企发展很重要,加工生产原料药可确保产业链的完整,有利于药企自身发展壮大。当时,总公司在全国选址布局,考察过很多地方,最后选择了沧州。

  在我国,药品生产实行属地监管,药企必须在注册地进行生产、接受监管,不能跨地域生产,否则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

  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国内首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实现在沧州生产“北京药”。

  “异地监管解决了新药品落地转化周期长的难题。”刘学明说,“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审批服务、充足的原材料供给,也是分公司最终落户于此的重要原因。从2016年12月签约,到2018年12月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去年,分公司产值达2亿元,二期项目的5个产品过两天也要试生产了。”

  “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我们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再到建成投产,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积极协调解决。”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招商局局长刘帅说,异地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让园区承接产业更加顺畅,多家北京药企打消顾虑,纷纷来园区寻找发展新空间。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入驻医药企业60家,其中,北京企业36家、天津企业9家。

  3月1日,位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柱式膜组件。不久,这批柱式膜组件将运往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用于污水处理及再生、工业用水及饮用水提纯、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

  “柱式膜组件中使用的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这款产品的成功量产得益于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公司副总经理方朗说,“我们把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引进来,在这个地方进行转化,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

  方朗介绍,该公司作为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要是做高性能分离膜研发生产,依托研究院,开发了系列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产品。

  “提升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关键。北京和天津是科技成果的研发高地。我们总公司是依托天津工业大学技术孵化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成立后,我们受邀到这里考察。”方朗说,“这里不仅提供宽敞的厂房、项目资金支持,还有良好的膜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我们最终选择将公司落户于此。”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2022年6月,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成立。

  18个科研团队、35名科技专家入驻,4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将天津工业大学的人才教育培训、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优势和沧州市的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结合,建设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研发、高品质人才聚集、国际合作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型研究院。

  “发展膜产业,沧州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上游有不少化工企业,可生产膜产品需要的原材料。而天津工业大学专家团队的到来,可为发展膜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成为创新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福圣说,研究院建在产业园,可根据沧州市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确定研究方向,让研究成果在园区内的公司进行转化。

  “前不久,研究院被认定为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有利于吸引更加多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更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丁福圣表示,研究院是津冀之间的一条纽带,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落地转化、服务社会。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双链”双向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为此,沧州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对接,出台《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沧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加快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激发科学技术创新活力,逐步构建“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

  目前,沧州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探讨研究项目500余项;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3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0亿元。

  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人才是“关键一子”。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沧州市携手京津引才聚才,创新人才政策,激发人才资源活力,为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注入强大动力。

  2月29日,走进位于河间市的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记者看到,副院长时小军正和同事讨论“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造关键研发技术与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

  “这个项目是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制造需求,我们团队研究了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开发了用于激光清洗的激光器和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优化了激光清洗工艺。”时小军说,再制造领域应用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后,可实现难清洗汽车零部件的无污染、无损、高效清洗。

  时小军是北京人,他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再制造方面的技术探讨研究、成果转化。2018年,他和小组成员一起来到河间。

  “研究院落户河间离不开河间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河间市免费为咱们提供科研办公用房、技术孵化转化厂房。”时小军说,河间市还创新出台支持再制造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举措,从创业扶持、人才安居、交通补贴等多个角度提供保障,这让他感到很暖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2018年,河间市从国内一流院校引进4位博士、7位硕士,牵头成立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这里拥有研发技术中心、检测认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带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

  时小军说,在河间,人才创新的活力可以充分释放,这些年,他们团队专心进行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到当地一些企业,助力再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再制造产业是河间县域特色产业,位于河间市的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通过与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东北石油大学合作,废旧钻头的利用率达到70%,并参与了再制造产品有关国家标准的制定。

  如今,该研究院已成为国内唯一面向再制造全产业链开展创新技术开发与服务的研究中心,为京津冀地区和全国再制造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服务。

  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保障。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市全力打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强化人才政策创新。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实施柔性引进人才激励支持若干措施》《沧州市“人才飞地”暂行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鼓励企业柔性引进京津等地高层次人才,为沧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记者王雅楠)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国际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北省物流商会会长刘瑞领。受访者供图 石家庄是京津冀地区唯一拥有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国际陆港的城市。…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近期,人民网与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共同推出二十四节气安全海报。今天,和小编共同来了解惊蛰时节,有哪些安全避险小知识吧。…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